我院承辦的現代農業與農作制度建設學術研討會在無錫隆重召開
作者:陳磊
為期3天的“現代農業與農作制度建設學術研討會”,于2006年4月23-26日在無錫舉行。省政府黃莉新副省長出席會議并講話。由中國農學會耕作制度分會主辦,省農科院、無錫市人民政府和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承辦。研討會邀請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農業專家咨詢團主任盧良恕院士,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主任王宏廣,省農林廳廳長劉立仁,省農科院院長嚴少華研究員等作大會主題報告。
黃莉新副省長在致辭中指出,江蘇是經濟大省和農業大省。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加強“三農”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大力實施以產業化提升農業、工業化致富農民、城鎮化帶動農業的“三化推進“戰略,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素質,轉變農業增長方式,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江蘇以占全國1%的土地面積、3.8%的耕地、5.7%的人口,生產了占全國6%的糧食、8%的棉花、7.8%的油料、8.1%的肉類和7.5%的水產品。
黃莉新指出,我省處于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農業已率先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蘇南地區更是進入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現代都市農業的新時期。在新的發展條件下,省委、省政府將建設現代農業建設確立為全省農業的發展方向和重要奮斗目標,提出了一系列現代農業發展措施,一是加快發展高效農業,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區域特色產業,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大力提高農業效益。二是加快發展外向農業,在不斷拓寬國內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擴大農產品出口,加強農業國際合作,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三是加快發展生態農業,在提高農業效益的同時,著力提高農產品質量,發展循環經濟,培育生態農業,促進可持續發展。四是加快發展觀光農業,在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挖掘農業文化內涵,充分發揮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功能,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盧良恕院士認為,現代農業是以保障農產品供給、提供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以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裝備、現代管理手段、現代經營理念為支撐,以政府對農業的宏觀調控和支持保護為保障,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集產供銷、貿工農于一體的多部門協調、各環節相銜接,由現代知識型農民和現代企業家共同經營,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一體化、多功能的農業產業體系。盧院士指出,現代農業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兩者在經濟發展上相互擴充、在效率提高上相互促進、在收入增加上相互提升、在就業空間上相互拓展、在生態保育上相互改善。
省農科院院長嚴少華說,在農作制度研究方面,我省具有較強的科研基礎。省農科院作為南方農作制度研究的牽頭單位,先后主持“六五”——“九五”南方可持續高產高效農作制綜合研究等國家攻關重點項目,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農業和農作制度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嚴院長在研究全省土地生產潛力和土地資源約束條件后認為,土地問題是制約江蘇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瓶頸,未來15年內江蘇實現“兩個率先”目標,需要1000萬畝耕地轉移為建設用地,但是,耕地減少與保障糧食安全的矛盾十分突出。必須通過科技進步破解江蘇土地資源約束問題,實現“兩個率先”目標全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來自全國各地的180多名學者云集無錫,交流現代農業與農作制度建設方面的研究成果。
作為承辦方,我院鄭建初副院長、辦公室、知識產權處、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的同志為會議的成功召開做了大量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