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州農科所生態保水漁業創新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IF 5.56,JCR分區Q1)上發表了題為“Effects of rice-prawn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co-culture o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of soil”的研究論文。論文通過對比常規稻田、池塘、稻田綜合種養土壤化學性質和微生物群落,探討了綜合種養模式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土壤化學性質與細菌群落之間的聯系及土壤微生物的微生物網絡和生態功能,為提高綜合種養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水產動物活動、水位、淹水時間和施肥量的共同作用下,綜合種養模式顯著改變了稻田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在綜合種養模式的水田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豐度顯著增加,從而提高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此外,該模式顯著提高了土壤的肥力,TOC明顯增加。同時,某些細菌的豐度增加,如綠彎菌門,這可能與物質循環有關。土壤微生物共現網絡分析表明,隨著長期淹水和青蝦的引入,微生物網絡的模塊性增強,表明綜合種養模式下土壤中形成了獨特的微生物群落,從而增強微生物群落對綜合種養環境的適應性和耐受性。此外,綜合種養(RP)模式下土壤細菌的節點數明顯減少,尤其是含有更多致病菌的變形菌門。
因此,在采用綜合種養(RP)模式時,應充分考慮水位、淹水時間和施肥量的影響因素。與常規栽種(CR)和池塘養殖(PC)相比,綜合種養(RP)模式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最小,更適合可持續發展,但在稻田管理中還需要根據土壤肥力的變化適當增加鉀肥和磷肥的投入,以提高水稻產量。
該論文第一署名單位為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泰州農科所,楊智景為論文第一作者,寧波大學張浩講師為論文的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了江蘇現代農業(青蝦)產業技術體系、泰州市“鳳城英才計劃”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等項目的資助。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07/s00253-022-1216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