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mszs0"></strike>

  • <ruby id="mszs0"><bdo id="mszs0"></bdo></ruby>

    <button id="mszs0"></button>
  • <tbody id="mszs0"></tbody>

    <button id="mszs0"></button>

  • <dd id="mszs0"><noscript id="mszs0"></noscript></dd>
    科學研究
    學科建設
    科研平臺
    學術期刊
    學術期刊

      一、歷史與變革
      《江蘇農業科技報》是全國惟一的由省農科院主辦的農業科技報,創刊于1975年5月5日,原名《江蘇農業科技》,由郭沫若題寫報名,八開四版旬刊。1982年改名為《江蘇農業科技報》,四開四版周刊,時任江蘇省委第一書記的許家屯為本報撰寫署名文章《當好農業生產的科學參謀》。1997年改為周二刊,2005年1月1日改為四開八版。1981年8月5日刊登第一個廣告,報社開始了為農服務和廣告經營兩條腿走路。1998年9月,本報第一次實現自己排版。
      二、特色與榮譽
      本報讀者90%以上為普通農民,只有一少部分是農技員和農業行政人員。創刊30年來,本報緊緊圍繞我省不同時期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堅持以服務于省委省政府的農業發展戰略、服務廣大讀者為宗旨,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特色。
      省農科院對外宣傳的窗口 省農科院是我省農業科研的主導力量,農業科研成果層出不窮。作為省農科院主辦的一張科技報,本報依靠本院的人才、成果優勢,密切關注農業科研動向,近年來年均報道省農科院成果104項,采訪農科院專家151人次,省農科院綜合實力得以全面地展示。
      農業科技普及的園地 本報各個版面緊緊圍繞“科技”做文章,目前平均每年刊登農業科研成果報道1200余篇,報道農業生產技術2400多篇,為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上萬個,為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推動省委科教興農戰略的實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農民學習科技文化的學?!≡谥笇мr民科學種養、依靠科技致富的同時,本報還加強了法制、健康、科普等方面的報道,使農民富了口袋又富了腦袋。
      在廣告經營方面,本報社健全廣告經營制度,拒絕刊登虛假廣告。30年來從未有一起因虛假廣告問題而受到讀者的投訴。凡有可能為農民帶來經濟損失的廣告,本報一律拒絕刊登。如醫療藥品及器械廣告,來料加工承攬廣告等。據統計,由于拒絕刊登醫療藥品及器械廣告,本報每年損失30多萬。
      通過幾代報人的辛勤勞動和傾心奉獻,本報逐步奠定了在江蘇農業報道領域的主導媒體地位,曾受到省政府的嘉獎,1995年,獲得華東地區報紙綜合質量評比二等獎江蘇省第三屆報紙質量評比二等獎,此后還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報、省科普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2004年,為了表彰本報所做出的成績,全國科技報研究會授予本報全國科普優秀報紙稱號;省委副書記任彥申在去年記者節時,來到本報展位,看到我們擴版試刊的報紙內容,高興地稱贊本報:“你們是真正為農民服務的報紙,是重中之重。”
      三、機制與創新
      30年的辦報歷史中,報社不斷進行體制和制度方面的創新,同時解放思想,開門辦報,借助外力發展科技報事業。早在1985年,報社率先探索科技體制改革的新形式,全面“斷奶”,實行自負盈虧。從2000年,報社試行企業化管理,實行全員聘用制,改革工資制度,崗位工資和每月考核掛鉤。2003年11月起,報社和《江蘇農業科學》、農業信息網絡中心合并,組建成江蘇省農科院農業科技信息中心,中心模擬股分制運作。這在全國科技系統中還是首次。通過改革,報社有效地利用了農業科技信息網、農業科學雜志的圖書情報信息資源和人才資源,這兩個部門也能利用報紙豐富的信息和報社人力資源,取得了多贏的效果。
      借鑒一些同行的成功經驗,我們意識到,發展科技報事業,單靠自身的力量遠遠不夠,必須開門辦報,借外力加快發展。近年來,本報加強了與省有關廳局、企業的合作,與省農林廳合辦《農產品市場信息》專版,借用農業職能部門的權威信息提升本報在農民心目的威信;和明天種業公司聯辦《明天種業》專版,以此作為本報種業報道的專門陣地,種子公司展示自我的平臺,農民選用種的導師;和連云港市委扶貧辦合作,創辦《連云港農業》周刊,使報紙科技服務觸角直達蘇魯邊界。
      經過改革和創新,本報在低潮時,保持著平穩發展的勢頭,在近兩年全國上下重視三農問題的時候,本報迎來了發展的良機。
      四、探索與發展
      江蘇農業科技報從八開四版的小報成長為全國知名的農業類報刊,其發展幾經周折。特別是在前幾年,農業行業不景氣,農業類報刊增多,本報的發展要面對《農家致富》的省農林廳的行政力量,還要面對《江蘇科技報》健全的科協網絡,還有一些其他非農業報紙把報道思路和發行策略也轉向農村,競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本報迎難而上,化壓力為動力,及時調整讀者定位和內容定位,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在全國同類科技報每況愈下的時候,本報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發行量和廣告收入每年增長10%左右。2005年本報發出四開八版,在定價上漲的情況下,發行量上漲超過20%。目前本報在全國科技報同行中不論是綜合實力、報紙質量還是職工收入都居于前列,本報的發展思路也為全國農業類科技報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2004年本報總編輯被全國科技報研究會授予科技報事業突出貢獻獎。
      縱觀江蘇農業科技報的發展史,有著清晰的脈絡,經歷了多次重大變革,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的三次報道內容轉變在本報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階段:服務農業生產 圍繞這個定位,本報壓縮了宏觀報道的內容,增加了科技新聞和實用技術的報道。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普及,農產品市場的不斷放開,廣大讀者對科技報的要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一般農業科技的需求減弱了,對特種種養的養殖技術需求加大,對一般大田作物的種植技術已經熟練掌握,轉之是對經濟作物蔬菜林果等栽培技術的需求上升。在這種形勢下,本報根據讀者的需求,在保證正常技術報道的同時,增加特種種養、經濟作物、經濟果蔬的報道量,對重大科研成果,以專版形式全面系統地加以報道。依托省農科院的科研優勢,先于其他媒體報道了一些先進的農科研成果。如:超級稻兩優培九,克隆羊、波爾山羊等。報紙的專欄由30多個增加到50個,莊稼醫院、病蟲警報、當前農事、高效益種植方式等專欄已成為名專欄。這一轉變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有讀者來信說,江蘇農業科技報在傳遞致富信息、介紹先進技術、宣傳科技成果等方面有所突破,離廣大讀者更近了。
      亮點報道二:90年代后期,特種養殖逐漸興起,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很多農民對此了解不夠深入,大多盲目引種。一些炒種者利用了農民知識的盲點,夸大宣傳一些特養品種,誤導農民高價購種,以此謀取暴利。針對這些情況,本報記者通過采訪農科院的專家一方面推薦有潛力的特養品種,另一方面幫助農民甄別虛假宣傳,保護了農民的利益。如,海貍鼠,獺兔等。
      第二階段:服務農業生產的同時,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90年代末期,農產品市場逐漸放開,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價格逐步走低。為了增加農民收入,我省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壓縮糧食生產面積,增加經濟作物等現金作物的種植面積。由于信息不通,很多農民很難走出“賣難”境地。本報因勢利導,縮減了常規技術的報道量,濃縮兩個技術版為一個,加強實用技術的報道,開設農產品市場信息專版,幫助農民解決“種什么,種多少,怎么賣”的難題。這一版面的開設,推動了省委農業結構調整戰略的實施,增加了農民的現金收入。
      報道亮點一:打造了種業強勢宣傳領域 種子是農業科產各要素中最活躍的產業之一,種子質量的好壞能決定農業生產的成敗,種子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江蘇農業科技報通過抓重點品種、重視為農服務、為企業服務,打造了在農作物品種宣傳上方面強勢領域。
      例如,1997年我們從育種者那兒了解到雜交水稻新組合Ⅱ優084性狀突出,于是開始關注這一品系。Ⅱ優084進入區域試驗,并取得同類品種產量第一名,我們即以《雜交水稻新組合Ⅱ優084嶄露頭角》一文對其作了報道。此后,Ⅱ優084在區域試驗、生產試驗中均表現突出,順利通過品種審定,我們又在“良種點評”欄目將其作重點推薦,并配合育種單位對其作了整版廣告宣傳,詳細介紹其品種特點和高產栽培技術,為各地引種試種提供參考。2003年,江蘇明天種業以500萬元高價取得Ⅱ優084系列品種的品種開發權,并在云南創造了水稻單產世界紀錄,我報對此均作了大篇幅的報道,并引起較大的社會反響。
      亮點報道二:科學的報道化解了社會糾紛。2003年夏,蘇皖地區因異常高溫大面積出現水稻、玉米花而不實現象,很多農民認為是種子質量問題,集中上訪,一些非專業報的不科學報道加劇了事態發展。本報采訪省農科院專家,對此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提出解決的辦法,很快平息糾紛。去年,徐州等地玉米粗縮病發生嚴重,面積較大,農民不明真相,歸咎于種子問題,本報經過實地調查、咨詢專家,給出科學的答復,有效化解了一觸即發的上訪事件。
      第三階段:為農村發展服務,建設全面小康社會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設全面小康的宏偉目標,其重點和難點在農村。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公費訂閱的萎縮,本報讀者90%以上為普通農民,如何幫助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實現小康,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2004年本報決定改四開四版為四開八版。根據讀者調查的結果,結合本報的實踐,確立了“服務讀者、服務三農”的辦報宗旨,為讀者提供最優秀的成果、最權威的資訊、最專業的服務。經過兩次試刊,2005年1月1日,四開八版的報紙正式和讀者見面。讀者紛紛來電、來信,對擴版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亮點報道一:建設農技001工作室 2004年7月本報和江蘇省農科院科技服務中心聯手打造一個讀者咨詢欄目――農技001,它以“為農解難”為宗旨,“第一時間處理、一流專家解答”讀者提出的生產、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報社專門申請了一部電話84391001,作為“農技001”欄目的熱線電話,并安排專人值班。目前報社成立了“農技001”運作團隊--農技001工作室,初步建立了遍布全省的農技咨詢點100多個,負責農業問題的收集和反饋;從省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等精選了150多位熟悉生產、精通業務的各學科、專業的專家,組成了學科門類齊全的專家隊伍作為工作室的核心專家顧問。同時欄目組還聘請了省農技推廣中心和各縣市農技推廣部門的有關負責人作為工作室的外圍專家。
      自2004年7月“農技001”欄目正式開設以來,近一年時間里“農技001”工作室共收到讀者來信來電提出的問題1萬多個(其中有部分是不同地區讀者提出的相類似的問題),有效解答率達93%,有選擇地在報紙上公開解答問題1000多個。
      2004年我省水稻條紋葉枯病發生面積達2000萬畝以上,一些報紙一味宣揚條紋葉枯病的發生危害,引起社會不安。本報早在2002年就開始關注條紋葉枯病的發生態勢,2004年農技001欄目開設之后,根據讀者反映的情況,從專業的角度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有效地挽回讀者損失,維護社會安定。在條紋葉枯病發生嚴重的蘇中地區,有的農民和農技人員把本報報道復印后張貼,供廣大農民學習使用,擴大了本報的影響力。此外農技001欄目在油菜早薹早花、小麥提早拔節、防止低溫凍害等方面的報道也具有極大的社會效益的經濟效益。目前,我院已將該欄目的運作,作為本院“農民增收科技行動計劃”的重要工作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支持,并嘗試將它作為“長期送科技下鄉”的新形式。
    ? www.欧美.com
    <strike id="mszs0"></strike>

  • <ruby id="mszs0"><bdo id="mszs0"></bdo></ruby>

    <button id="mszs0"></button>
  • <tbody id="mszs0"></tbody>

    <button id="mszs0"></button>

  • <dd id="mszs0"><noscript id="mszs0"></noscript></dd>